| 代码 | 名称 | 当前价 | 涨跌幅 | 最高价 | 最低价 | 成交量(万) |
|---|
中国创新药产业正站在历史性转折点 。“过去我们对一类新药创新药总觉得是可望不可及 ,现在回头一看我们已经站在山峰的另一侧。 ”在昨日举行的第十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 、创新药物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曹雪涛如此表示。
本次大会以“创·十年投·未来”为主题,曹雪涛、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资深会长兼首席专家宋瑞霖,以及百济神州-U(688235.SH)、恒瑞医药(600276.SH)等企业领袖 ,共计2000余人参加了此次大会。
与会嘉宾一致认为,实现了从“仿制”到“创制”的历史性跨越后,中国创新药产业的核心矛盾已转变为“先进的研发能力 ”与“亟待突破的源头创新、亟待完善的市场支付”之间的不平衡 。破解这一矛盾 ,需要“双轮驱动”:以国家新一轮重大专项为代表,着力夯实基础研究 、攻克“0到1 ”的源头创新;同时,实施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 ,旨在打通支付瓶颈、优化资本生态,实现“1到N”的价值兑现。
攻坚“0到1”,国家战略筑牢创新基石
过去十余年 ,中国创新药产业完成了一场体系性的跃迁。自2008年国家创新药物研发重大专项启动以来,从“仿制 ”到“创制”的根本性转变正在加速显现,在部分领域 ,中国企业已从“并跑”迈向“领跑 ” 。数据显示,重大专项实施至今,共推动84个一类新药、41个中药创新药获批上市,国内已初步构建起“基础研究-临床前研究-临床试验-成果转化”的完整创新链 ,为后续原创突破打下了全链条基础。
“中国创新的质变,已经发生。”宋瑞霖在会上指出,以基础研究为例 ,在全球学术评估工具《NatureIndex》发布的“全球前100生命科学研究机构 ”中,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机构的占比已由2015年的4%跃升至22%;而据美国FDA前局长透露,2024年FDA批准的IND分子中 ,超过一半来自中国 。“跨国药企正面临专利到期的结构性空窗,中国企业成为全球管线的重要提供者,这一能力甚至压缩了美国纳斯达克Biotech公司的估值空间。”
这场体系性跃升背后 ,是国家战略的持续推动。曹雪涛介绍,新阶段创新药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已于今年顺利启动,与上一轮专项实现了无缝接续和跨越式升级 。相比此前侧重单品突破的新药专项 ,新阶段将重点转向“以创制能力带动品种创新”,实现从“攻克10类重大疾病”到“根据中国疾病谱和市场机制失灵疾病统筹布局 ”的转变。专项的组织机制也在优化,形成以“企业为主体 、科研机构为支撑、临床为核心”的协同创新格局。
曹雪涛进一步表示,到2035年 ,中国将建成自主可控、运行高效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,突破一批化学药 、生物药、中药的关键核心技术,成为世界新药创制的重要策源地 ,“我们的目标不是单纯追求产品数量,而是形成可持续的创新能力体系,让中国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中具备稳定的战略地位 。”
绿叶生命科学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殿波表示 ,中国制药企业的崛起离不开重大专项奠定的研发体系,但创新的关键在于方向选择。“创新不是口号,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,盲目转型反而是毁灭性的。 ”他强调,中国巨大的市场需要仿制药、改良药和创新药公司共存。
“三期重大专项对于恒瑞创新药转型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。因为重大专项实际上将中国所有做创新药的基础建立起来,今天有这么多的创新药出海 ,都是前期重大专项的成果。”恒瑞医药执行副总裁张连山介绍,过去15年恒瑞推出了24款创新药,当前恒瑞管线除了肿瘤药物外,还在慢病领域做了进一步拓展 ,管线超过一半都是慢病管理,包括心血管 、代谢、自免、疼痛管理和小的疑难杂症等。
但成果无法弥补中国创新药在“源头创新”方面的不足,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院院长秦叔逵认为 ,尽管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金额将超千亿美金,但多为Fast-follow(快速跟随)品种(如 ADC 、双抗),真正的First-in-class(首创新药)较少 ,核心技术平台原创性较为罕见 。“需强化大学、科研院所、药企、医院的协同,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质量,聚焦未满足临床需求突破原创。 ”
在宋瑞霖看来 ,中国创新药产业的主要矛盾正在从过去的“同质化内卷”,转变为“全球竞争中的制度性对冲”。“今天中国创新药崛起的速度,已经对全球创新格局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。而在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 ,完善国内市场环境 、强化内循环支撑,已成为医药创新能否持续前进的关键。 ”
针对这一现状,宋瑞霖提出多项破局建议:以真实世界研究为抓手,建立临床导向的药品支付标准调整机制;从法律层面完善商业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机制 ,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;以中国香港为突破口,打开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市场;最终以国内大循环为核心,推动产业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。
突围“1到N” ,市场支付开启价值兑现
如果说政策的顶层设计解决了“0到1 ”的起点问题,那么真正决定中国创新药未来走向的,是“1到N”的市场化落地 。
“今天看我(在百利天恒)持股(比例)高 ,是因为(之前)没人投我们。”百利天恒(688506.SH)董事长朱义以自身经历直言,中国Fast-follow效率全球第一,但真正的“0到1”创新仍需国家耐心资本支撑。“0到1靠国家 ,1到N靠生态 。基础科研和政策要有定力,商业化路径要有回报逻辑,否则资本只会在热点间流动。 ”
“过去十年 ,跨国药企把中国视作终端市场;现在必须将其视为创新市场。”思拓凡中国总裁李蕾从跨国视角表示,中国在临床效率和工程化能力上已达到全球领先,国际企业正加速在华建立本地创新和制造体系,“真正的竞争不再是成本 ,而是谁能在中国完成从创想到应用的全链条创新”。
资本逻辑的转向,正为“1到N ”提供关键支撑 。华平投资董事总经理方敏透露,即便在大国博弈背景下 ,2025年华平投资仍在中国医疗硬科技领域布局近10亿美金,“现在投Biotech,中国项目数量远多于美国”。
德福资本创始合伙人李振福用“人在资本 ,心在产业,魂在创新”概括新逻辑,他认为 ,过去资本追热点,如今更愿陪跑长期原创,“未来十年是中国医疗投资黄金期 ,机遇已从‘中国为中国’升级为‘中国进全球’ ”。
但资本的“耐心”,离不开支付端的“回报”支撑 。宋瑞霖直言,中国创新药最大短板是“市场包容不足 ”:中国人均创新药支出仅为日本的1/24.4,难以支撑高强度研发。他提出破局路径:创新药可先凭药监局审批进医保 ,参照同适应症药物报销,两年后用真实世界数据评估——优效提价、非劣效平价、劣效剔除,既保障医保基金安全 ,又给创新药“成长空间”。
前不久,《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实施方案》正式推出,提出的“商业保险创新药目录”机制让产业界颇为振奋 。宋瑞霖测算 ,中国3.5亿中产若每人月缴800元商保,年可募集3.4万亿资金,远超当前医保基金规模。“商保不是给富人开后门 ,而是分流支付压力,让医保更聚焦低收入群体。 ”他强调,需打破地域限制 ,建立全国统一的创新药商保目录,用市场化支付撬动“1到N”的规模效应 。
在全球维度,“1到N”的落地更需融入产业链。映恩生物-B(09606.HK)创始人朱忠远提醒,“中国Biotech卷死美国企业”是误区 ,“我们希望能够融入全球产业链,尤其是IP方面,因为MNC到2030年由于专利权有很大收入缺口 ,要引进有临床价值的产品,中国的Biotech可以弥补这个收入缺口,这是一个合作关系 ,我还是比较推崇co-development ”。
2025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额已破千亿美金,信达生物(01801.HK) 、三生制药(01530.HK)等通过海外授权获超10亿美金首付款,映恩生物截至目前已累计达成授权交易潜在总金额超60亿美元 。但朱忠远认为这只是中国创新药的起点 ,“未来要从‘管线提供者’变身‘全球合作者’”。
张连山则给出务实路径:先“借船出海”积累经验,最终实现“造船出海 ”。“对国外大公司也要做选择,给张三还是给李四 ,哪家将来能把产品做成重磅品种,才会给哪一家。”
华领医药-B(02552.HK)首席执行官陈力表示,目前中国Biotech包括华领,以“技术转让+借助跨国公司渠道”为主 ,通过合作快速触达海外市场,如东南亚、“一带一路 ”国家、欧美 。
“当企业拥有3-5个及以上海外产品时,才具备自建海外团队的条件。现阶段的核心是打好基础 ,预计十年后中国创新药企或开启自主海外运营。”陈力认为 。
从资本陪跑到支付破局,再到全球协同,“1到N”的市场化路径已清晰。正如宋瑞霖所言 ,“产业政策能推动发展,但市场政策的完善才是腾飞的关键 ”——当资本有耐心 、支付有空间、全球有合作,中国创新药才能从“一个产品”成长为“一个产业” ,从“单点突破 ”迈向“生态共赢”。
(文章来源:财联社)
中国十大正规炒股平台:线上股票配资炒股门户网址-万亿云市场为何大爆发:巨头涌入AI基础设施竞赛 算力需求打开空间
线上配资炒股:实盘的股票杠杆平台-千亿险资私募“大基金”动向曝光:鸿鹄三期建仓中国石化 二期新进中国石油、中国神华前十大股东榜
在线配资网站:炒股股票配资平台-中国创新药“出海潮”正酣:石药集团50亿美元BD交易来袭
中国十大正规炒股平台:北京股票配资公司-商务部:对战略矿产走私出口“零容忍”
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名:什么股票配资平台安全-基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前三季新签“新基建”项目大增
怎么加杠杆买股票:中国十大正规炒股平台-美前财长警告:政府债务激增将削弱美国全球大国的地位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